5例精神科罕见病例

发布时间 2024-05-09    阅读 2526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27岁。2001-01入院,该患既往健康,姐妹中1例因黄疸性肝炎死亡,父母系近亲结婚。病人3年前走路时扭伤右脚,恢复后功能无影响,此后,逐渐出现失眠、呆坐、照镜子、不吃饭,2周后自行缓解,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同年底,又出现失眠,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感觉身后有人追赶。1年后精神症状进一步加重,骂人,问话不答,少动,个人生活不能自理。入院前4周,不思饮食,并保持一种奇怪姿势。精神检查:意识清,扶入病房,对周围警惕,接触困难,言语不清,爆发性言语,情感淡漠,动作少,被动性服从。躯体检查:体质消瘦,皮肤干燥,营养差,度脱水。心肺检查:心尖区可闻及级左右的收缩期杂音。神经系统检查:腹肌紧张,眼球少动,耸肩,转颈不合作,舌、四肢震颤,肌强直,共济失调,吞咽困难,腱反射活跃,运动受限。血常规、肝功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入院3周后,全院会诊: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精神障碍,转至哈医大一院,1周后死亡。

   
 病例2:患者,男,28岁。2003-04住院。入院前20d,因小事儿与同事发生口角后,一夜未眠。第2d,病人不起床,不出门持续2周,并出现口吃现象,入厕需人搀扶,后住院治疗。躯体检查:意向性粗大震颤,卧床时消失,走路困难,呈涉水步态,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未引出。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力完整。情绪稳定,交谈困难,吐字不清,呈爆发性言语,未查出明显思维障碍,动作少,喜卧床,入厕需人搀扶,头部难以自制性晃动,生活不能自理,有求治欲。心电,胸透,血、尿常规,肝功等均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癔症;后经哈医大一院眼科会诊:角膜K-F环;头部CT检查:脑萎缩。铜兰蛋白测定低于正常值20%,遂更改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转往哈医大一院,预后不详。

   
病例3:患者,男性,61岁。2004-05入院。病人既往健康,家族中,舅舅精神异常。病人于2003年末,因财务问题与单位同事发生争执,从此,时常找打人者的领导,有时骂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渐渐地不出门,卧于床上不关心任何事情,家中来客亦不知接待。日常不知吃饭、洗脸,睡眠差。躯体检查:未见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力不完整,仪表不整,情感淡漠,少语,问话能答,且较切题,语流缓慢,未查及幻觉、妄想,意志减退,主动性差,无治疗要求。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由于病人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经全院会诊,脑CT检查:小脑萎缩;智能检查:以记忆障碍为主,临床确诊为:老年前期痴呆。

   
病例4:患者,女性,52岁。2003-03住院。既往健康,无阳性家族史。病人丧偶20余年。2004-04将丈夫的骨灰取出准备祭奠时,感到悲痛万分,祭奠结束后不肯回家,回家后又抽泣3~4d,后病人自感身体不适,肌注1支安痛定后效果不显著,且发热,情绪不佳,不认人,来医院就诊。临床诊断:心因性反应。躯体检查:体温3718e,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病理反射:左下肢Oppenhem征偶见阳性,戈登反射时隐时现,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化验正常,脑部CT及胸透因不合作,未有报告;精神检查:反应迟钝,眼神呆滞,不言语,与人无感情交流,且无羞耻感,行动不灵活,需人搀扶,生活不能自理,随地大小便,不知变换体位,呆坐一处,长时间不动。采用心理治疗、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无效后,转往哈医大一院,诊断为亚急性全脑硬化症,后死亡。

   
病例5:患者,男性,36岁。1997-06入院治疗。病人于1岁半时患脑炎,多次出现抽搐,有全身抽搐和局部抽搐,偶有一过性失神发作,后经神经科会诊为脑炎后癫痫,服用大仑丁,效果不佳。十几岁时表现人格改变,好争吵,易激惹。17年前,改用丙戌酸钠及治癫灵治疗抽搐,后发作明显减少。近10年来,病人经常自述:全身无力,渐不能工作,入院前1个月全身无力加重,烦躁、易怒,并出现打骂父母行为,疑病,坐立不安,失眠,吞咽困难,站立不稳,走路需人搀扶,蹲下后站立困难。身体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肌力级,肌张力偏低,站立不稳,步幅小,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度低,反应迟钝,时间定向不良,自知力不全,紧锁双眉,仇视亲人,行动迟缓,违拗,反抗,智能检查不合格;化验检查:乳酸含量高于正常值200倍,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脑电:棘慢综合波群,肌电值:正常。临床诊断:脑炎后癫痫,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加重,后全院会诊为:丙戌酸钠所致精神躯体障碍,停用丙戌酸钠并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讨论

   
本组5例病例,就诊初期都诊断为精神科的常见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疾病的治疗。病例1、2最后确诊是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据文献报道,这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家族遗传病,临床症状是由于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变性所致。其特点是肝硬化,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和智力减退,角膜边缘的K-F环,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轻微,多数出现意向性和静止性震颤、口吃、吞咽困难,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每个病人出现的症状不同,临床易误诊为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解体,甚至误诊为癔病。这2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例,分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和癔病。究其原因可能与病史搜集不全,对临床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未予足够的重视,躯体检查不细致,先入为主,诊断思路窄有关。病例3是老年前期痴呆,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衰退性疾病,多在60岁以上起病,特征性的症状是痴呆症状群,女性多见,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由于起病比较急,有一定的诱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有精神疾病的阳性家族史,临床医生很容易考虑精神疾病,加上躯体检查的不细致,精神检查侧重于精神病症状,同时又忽略了病人的发病年龄,从而出现误诊。病例4的误诊,也是由于病人的起病形式、症状特点与常见的心因性反应极其相似,而精神科医生对脱髓鞘病认识不足,因而很难诊断,因此初期作出了错误诊断。病例5误诊的发生,则可能是与医生的思维定式有关,认为来精神科看病就是精神疾病,而没有从病人的整个疾病过程考虑,用一元化来解释某一疾病现象,同时也表明医生对某些药物的机制,长期应用所能带来的副作用等认识不足,所以将丙戊酸钠引起的精神障碍误诊为脑炎后癫痫,使临床治疗走入了误区,影响了病人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