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肾脏浆细胞瘤

发布时间 2024-05-08    阅读 5932

【病案介绍】

主诉

右肾占位性病变1个月

现病史

入院前1月患者右侧腹部偶有轻微疼痛不适,可耐受,疼痛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未经任何诊治,今因腹痛不缓解前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患者无咳嗽、咳痰,无心悸、气短,无呼吸困难,无腹胀、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患病以来,睡眠不良,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胆囊炎等病史,无传染病史,否认结核接触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输血史,无外伤或手术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

T:36.4℃,P:80次/分,R:20次/分,BP:110/90mmHg
查体:一般状态良好,自动体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律整,无杂音。专科情况:右腰部未触及肿物,右肾触诊不清,肾区无叩击痛。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B超示右肾中下极见3.3cm*4.1cm低回声占位,边界较清楚,内部可见散在血流信号。 增强CT提示右肾中下极背侧占位,肿物类圆形,直径3.8cm*4.0cm。平扫密度较均匀,CT值29HU,增强后可见轻度均匀强化,CT值48HU。肾门处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


647c5043ce580.png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右肾占位性病变,肾细胞癌可能?

诊断依据

1. 女性,右肾占位性病变1个月。

2. 查体:右腰部未触及肿物,右肾触诊不清,肾区无叩击痛。

3. 辅助检查:B超示右肾中下极见3.3cm*4.1cm低回声占位,边界较清楚,内部可见散在血流信号。增强CT提示右肾中下极背侧占位,肿物类圆形,直径3.8cm*4.0cm。平扫密度较均匀,CT值29HU,增强后可见轻度均匀强化,CT值48HU。

鉴别诊断

①肿瘤病灶经病理诊断为浆细胞瘤,有或无区域淋巴结受累; 
②临床及影像学上无骨髓破坏或侵犯的证据; 
③血清免疫蛋白电泳、尿本周蛋白测定阴性、骨髓穿刺未见骨髓瘤细胞骨髓浆细胞数

诊治经过

入院后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各项术前检查,行全麻下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物直径4cm左右,似有完整包膜,瘤体部分突出于肾包膜外。肿瘤切面颜色灰黄及灰褐色,实性,质地较脆,未见瘤体内部坏死灶或周边卫星病灶。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周出院。术后查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尿本周蛋白(-)。骨扫描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涂片未见恶性细胞,浆细胞比例2%。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形态与浆细胞相似,胞质丰富,胞核多为卵圆形,偶见核分裂,部分胞核内可见核仁。免疫组化:CD138(+),CD38(+),AE1/AE3(-)。病变符合浆细胞瘤伴坏死,累及肾被膜,未侵及肾盂输尿管及血管断端未见病变(图1)。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图1:肿瘤细胞形态图

诊断结果

孤立性肾脏浆细胞瘤

【分析总结】


浆细胞来源恶性肿瘤,包括浆母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plasmacytomaEMP)。糖外架细胞瘤又称为原发性软组织浆细胞瘤,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以外软组织中的浆细胞成分,其组织起源为B淋巴细胞,是恶性单克隆浆细胞病变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占所有浆细胞肿瘤的2%左右。浆细胞是一种高度成熟的B淋巴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浆细胞肿瘤是由未成熟B细胞向浆母细胞转化过程中形成的病理性浆母细胞演变而成。EMP的发病率约3/100000,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中位发病年龄55岁,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位年龄相比年轻10岁,其中位生存期为7年。肿瘤好发部位为头颈部,约占总病例数的70%,如鼻旁窦、鼻腔、鼻咽部等,也可发生于肝、脾、胰腺、胃肠道、胸腹膜等。也可发生于泌尿系各部位,如肾周间隙、尿道、输尿管、膀胱等,发生于肾脏者极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