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骶髂关节炎2例

发布时间 2022-11-03    阅读 7722

腰背痛是产后女性常见的一种症状,常由于妊娠和分娩导致椎间盘突出 [1] 或产后骶骨骨折 [2~4]。骶髂关节附近的疼痛并不少见,但大多数疼痛的根源并非骶髂关节,而是周围关节面及椎间盘。发生于没有并发症的剖宫产或是顺产的妇女的骶髂关节炎相对罕见。骶髂关节、臀部及其周围神经支配的重叠使得体查困难,更多情况下则较少考虑骶髂关节炎,因而容易误诊。针对近期出现的 2 例产后骶髂关节炎的病例,联合相关文献报道,对产后骶髂关节炎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病例报告
患者 34 岁女性,诉右侧臀部疼痛 1 月。疼痛发作四天前在无明显并发症的硬膜外麻醉下完成剖宫产术。术后四天出现右侧臀部疼痛,疼痛主要位于右侧臀部,酸痛、隐痛、间歇性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站立、步行时疼痛加剧,劳累时
加重,采取适当体位时疼痛减轻。无麻木、发热,无下肢运动及其他感觉障碍。入院前于当地医院行疼痛点局部注射治疗,治疗后疼痛无明显缓解转入我院。入院查体:无发热,痛苦面容,右侧臀部骶髂关节下段及臀深部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
4”字试验阳性,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内收受限,外翻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显著增快,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正常,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正常,结核、风湿全套阴性,详见表 1MRI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扫描示:右侧骶髂关节面骨质可见片状长T1 T2 信号灶,骶髂关节呈高信号。余双侧骶髂关节组成骨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明确骨质增生及破坏;双侧骶髂关节关节腔未见明显变窄征象;双侧骶髂关节周围软组织正常(见图 1)。

 


MRI 诊断:右侧骶髂关节炎。入院经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产后骶髂关节炎。于透视下行右侧骶髂关节注射罗哌卡因 + 复方倍他米松 + 甲钴胺针剂两次,同时给予帕瑞昔布钠、巴氯芬片抗炎止痛后疼痛明显减轻。骶髂关节注射完成后 6 天复查 MRI 发现异常信号较治疗前减弱,活动明显改善后出院。三月后随访疼痛逐渐消失,活动完全恢复。由于疼痛消失,患者拒绝接受相关影像学及生化检查,因此无法获取该时段检查结果。


2 例: 24 岁女性,诉右腰骶部疼痛 15 天,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入院。自述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后第 2 天感右侧腰骶部疼痛,呈持续性酸胀痛,随时间逐渐加重,负重时疼痛剧烈,疼痛未向下肢放射。查体:体温 36.6℃,右侧腰骶部压痛扣击痛明显, “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计数及百分比正常。 ESR 107 mm/hCRP23.50 mg/LHLAB-27(-);风湿全套 (-)

MRI:右侧髂骨嵴、髂骨翼骶髂关节面异常信号, MRI 诊断为右侧骶髂关节炎(见图 2),骶髂关节积液培养和血培养均未发现感染征象。


入院后排除风湿免疫及感染性因素后,诊断为右侧产后骶髂关节炎。于透视下行骶髂关节罗哌卡因
+ 复方倍他米松 + 甲钴胺针剂注射治疗,同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后疼痛明显好转,活动较前明显改善, MRI 检查示骶髂关节病变较前减轻, ESR52 mm/hrCRP <1.00 mg/L,出院。 1 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趋于好转,疼痛逐渐减轻,活动逐渐恢复。 1 月后随访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复查MRI 示骨盆构成诸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骨皮质完整,临近软组织清晰,余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