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急症之主动脉夹层——如何「正确且快速」地把血压降下来?

发布时间 2022-09-16    阅读 2252



前言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统计[1],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25.2%,其中 1%~2% 的患者会出现高血压急症。其并发症主动脉夹层更是一种致死性的急危重症,典型表现为突发持续剧烈的胸背部疼痛。


高血压急症并发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常会发生血压不达标的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压塞、主动脉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针对此类患者,我们该如何做血压管理呢?下面我们通过这个病例熟悉一下。




PART01

病史介绍



现病史:患者男,63 岁,2 天前头晕,伴活动后胸背部疼痛,为阵发性绞痛,伴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遂至当地医院急诊,行血压监测示 200 / 150 mmHg,心脏彩超考虑主动脉夹层可能,建议上级医院就诊,遂转来我院。查急诊主动脉 CTA 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 型」。患者自诉有糖尿病史数年,未规律治疗,未监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谱、肝肾功能等化验无特殊异常。


影像学检查:主动脉 CTA 提示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上段及双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外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管腔内弧形稍低密度影。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形成、左心收缩、舒张功能减退。


图 1. 主动脉 CTA 影像学资料


图 2. 主动脉 CTA 报告单

图 3. 心脏彩超报告单


术前诊断:高血压急症,急性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 型),2 型糖尿病。


诊疗经过: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术前给予硝普钠注射液 1 支微量泵持续泵入控制血压,艾司洛尔以 0.3 mg/(kg•min)控制心率。局麻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术中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维持在 180 mmHg 左右,遂使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卡地平控制血压,从低剂量 0.5 μg/(kg•min)开始,根据血压逐步增加剂量至 10 μg/(kg•min),调整收缩压至 120 mmHg 以下,用药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时微量泵静脉推注艾司洛尔 0.3  mg/(kg•min)控制心率至手术结束。术后给予口服苯磺酸左氨氯地平 5 mg 2 次/日控制血压,盐酸伊伐布雷定 2.5 mg 2 次/日控制心率。

图 4. 术中影像资料


术后转归:患者自觉头晕、胸背部疼痛好转,监护室血压示 130 / 80 mmHg,心率 75 次/分,1 周后带药出院。





PART02

主动脉夹层知识回顾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如何?如何诊断?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常为急性胸痛和背痛,开始即为剧烈疼痛,可呈搏动样,如刀割、撕裂样,可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兴奋表现;部位可遍及前胸、颈咽、肩胛、后背,可呈游走样;镇痛药常无法缓解。


其诊断主要依托于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其中 CT 血管成像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1)生化指标:D - 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 D - 二聚体 <  0.5  μg/mL 可基本排除主动脉夹层,但特异性较差。肌钙蛋白升高需考虑 A 型主动脉夹层可能。


2)影像学检查:


1)胸部 X 线检查:主动脉夹层患者胸部 X 线检查可无异常,约三分之一患者 X 线检查可见纵隔增宽。


2) 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 A 型和 B 型主动脉夹层敏感性分别为78~100 % 和 31~55 %。


3)CT 血管成像( CTA ):是诊断及排除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检查手段,其敏感性可达 100 %,特异性可达 87~100 %[2]。


主动脉夹层有哪些分型?分别有什么治疗策略?

主动脉夹层经典常用分型有 Stanford 分型和 De Bakey 分型。


就 Standford 分型而言,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一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 A 型;夹层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 B 型


Stanford A 型相当于Debakey I 型和 II 型,Stanford B 型相当于Debakey III 型(如图 5 所示)。

图 5. 主动脉夹层分型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主要分为 3 方面:

1)在内科治疗方面统一,做好镇痛、血压及心率管理;

2)外科治疗,多适用于 A 型夹层:A 型夹层前 48 小时 死亡率高达 50 %,应尽可能及早手术;

3)介入治疗,多适用于 B 型夹层:B 型夹层应积极选择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


高血压急症是主动脉夹层的常见伴发症。现存诊断标准中,对高血压急症如何进行定义?其降压原则有哪些?

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 180 / 120 mmHg,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表现(心、脑、肾、大动脉等)。


总体降压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根据时间线可分为 3 个阶段。

初始阶段:在发病第 1~2 小时使平均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但不超过 25 %;

在随后的第 2~6 小时将血压降至约 160 / 100 mmHg 的水平;

如果可以耐受,临床情况平稳,在发病 24~48 小时逐步降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3]。


对于高血压急症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情况,根据《中国高血压急症治疗规范 2020 》[3]:在不影响重要脏器灌注的情况下,应快速降低血压和控制心率,目标血压收缩压至少 < 120 mmHg,心率 50~60 次/分。推荐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并联合硝普钠、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等药物把血压和心率控制到目标水平。




PART03

高血压急症用药知识扩展



本文所选取病例中,术中因血压控制不佳,遂使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卡地平控制血压。本部分就尼卡地平注射液在急性高血压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在高血压急症方面的作用机制


CCB 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4](如图 6 所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 》[5]、《 2007 ESC/ESH 高血压指南》[6]等国内外多项指南指出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CCB 均为降压治疗的一线药物。


图 6.  CCB的作用机制


● 高血压急症应用尼卡地平的原因


尼卡地平高度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降压作用。在降压的同时,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且对肺部气体交换无影响[7]。一般认为尼卡地平几乎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急症,是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一线药物。《中国高血压急症治疗规范 2020 》[3]、《国际高血压学( ISH )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8]等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尼卡地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一线降压药(如表 1 示)。


表 1 不同病因

致高血压急症降压原则与药物选择[3]

注:SBP 为收缩压;DBP 为舒张压;MAP 为平均动脉压


●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尼卡地平的具体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降压目标取决于手术前患者血压情况,应采用个体化治疗。尼卡地平的起始输注速度 5 mg/h,每 5 分钟递增 2.5 mg/h 直至血压达标,一般推荐最大剂量为 15mg/h[9]。使用时应注意心动过速、头痛、周围水肿、心绞痛、恶心、头晕等不良作用。同时尼卡地平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强地高辛的毒性;与胺碘酮合用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减慢窦性心律。因此,不建议尼卡地平和地高辛、胺碘酮联用。




PART04

总结


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不如高心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常见,但是高血压并发症中发病最突然、最致命的疾病,因为知晓率偏低,容易误诊。临床上一旦疑诊为主动脉夹层即应尽快给予控制血压及心率治疗,选择合理的药物可在很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比如尼卡地平注射液,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血压。


当然,对于主动脉夹层,还是要倡导预防先行。积极地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理想水平,能预防绝大多数的主动脉夹层。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9.01.002

[2]. 葛均波,钟南山. 人卫版内科学(第9版)[M]. 2018:187-188.

[3]. 中华急诊医学教育学院,北京市心肺脑复苏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等. 中国高血压急症诊治规范[J]. 中国急救医学,2020,40(9):795-803.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0.09.001.

[4]. 杨宝峰 陈建国主编.药理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25.

[5].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709-743

[6]. 2007 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sion.J Hypertens 2007,25:1105-1187

[7]. Shoji Suzuki,Sadanori Ohtsuka,Kimito Ishikawa,et al.Effects of Nicardipine on Coronary,Vertebral and Renal Arterial Flow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Hypertens Res,2003,26(3):193-199.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top: 0px;


广告图.jp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