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高血压前期是在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其在高血压防治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高血压前期是指对无高血压病史及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成年人,两次或两次以上在不同时间测得血压为 120~139/80~89 mmHg(1 mmHg=0.1333 kPa)。
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等机构共同制定的高血压诊疗指南将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 10 年心血管病风险≥10%的患者启动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时机及血压控制目标降低为130/80 mmHg,这意味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高血压前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地位。
高血压前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血压的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应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前期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而在大多数研究中,在评估高血压前期风险时,对常见的共病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血脂等,进行了调整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仍然显著升高。
高血压前期与代谢综合征的联系是紧密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所定义的代谢综合征其中一项标准即是血压>130/85 mmHg。二者都是生活方式所致的疾病,都会因体重增加或肥胖而加重。
众所周知,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的患者,其心脏会受到相应的损害,而高血压前期亦对心脏功能及结构有一定影响。
相关研究证实,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相对室壁厚度增加的OR 值为 2.35(95% CI2.10 - 2.64),左室肥厚的 OR 值为 1.82(95% CI1.49 - 2.21),表明高血压前期人群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心脏结构改变,表明高血压前期患者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心脏结构改变。
损害心脏外,对肾脏同样存在损害。高血压前期患者相比于理想血压人群,其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 CKD)的风险增加(RR=1.28,95% CI1.13- 1.45)。提示高血压前期是新发慢性肾脏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年来,部分学者认识到高血压前期与认知障碍有一定关联。由此可以说明,血压管理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前期是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越年龄、性别、种族和地理界限的一种常见疾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中都有着相当高的患病率。
在各种不同的研究中可发现,高血压前期存在一些较普遍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高龄、高盐饮食、超重/肥胖以及脂代谢异常等。
除此之外,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氧合状态也被认为与高血压前期有关。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超重/肥胖是高血压前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对高血压前期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前期的诊断评估
根据 2018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高血压前期的诊断评估应包括确定诊断、判断病因及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三个部分。
我国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标准为:在未服用或注射降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按照指南推荐的标准诊室血压测量流程,于非同日内 3 次测量血压水平收缩压为 120 -140mmHg 和/或舒张压为 80 - 90 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前期的鉴别诊断主要是鉴别患者是否为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
判断诊断为高血压前期的患者是否实际上为隐匿性高血压应当成为高血压前期诊断及随访的重点。
高血压前期诊断评估的最后一步应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临床上划分不同血压水平的目的即是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前期带来的危害已于前文阐述,按照最新推荐的评估方法,在合并有相关危险因素(高龄、吸烟、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靶器官损害(心脏、脑、肾脏、外周血管)及并发症的情况下,即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应当监测血压及其危险因素,若评估其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则应更加积极地进行血压干预,在降压药物的使用方面也应更加积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