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可通过综合控制健康风险因素显著降低早逝风险

发布时间 2025-06-04    阅读 37728

pki_10582590.jpg


血压升高只是冰山一角?当「三高」、肥胖、吸烟等风险因素层层叠加,高血压患者的健康防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过,一项由杜兰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带来了转机 —— 通过同时管理 8 个关键健康指标,高血压患者不仅能打破「早逝魔咒」,甚至有望将早逝风险清零。


直击研究核心:8 大风险因素的「健康密码」


这项发表于《精准临床医学》(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的研究,依托英国生物银行庞大数据库,对 7 万余名高血压患者和 22.4 万健康人群展开长达 14 年的追踪。研究聚焦的 8 个健康风险因素,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相互关联:血压异常是导火索,引发血管持续高压;BMI 超标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加剧代谢紊乱;LDL 胆固醇「坏分子」在血管壁堆积,如同埋下定时炸弹;高血糖肾功能损伤则持续侵蚀身体机能;而香烟中的尼古丁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更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稻草。


颠覆性发现:多维度干预的「杠杆效应」


pki595282.jpg


研究揭示的真相令人振奋:当高血压患者成功控制至少 4 项风险因素,其早逝风险竟与血压正常者无异!更惊人的是,每多控制一项风险因素,早逝风险直降 1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21%。若能实现「最优控制」(管理 7 项以上因素),心血管疾病早逝风险可削减 53%,相当于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2022 3 月,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在线发布《实用、循证的营养改良方法,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临床实践声明》,提出预防心血管病的 10 个营养原则。《声明》指出,全球 90% 的心血管疾病可归因于 9 个可改变的风险因素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社会心理因素、水果和蔬菜食用量低、饮酒、缺乏身体活动。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终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国内研究也相继印证这一结论。2022 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东风 - 同济队列研究成果,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该研究于 2008-2010 年纳入 14392 例高血压患者(其中 50.6% 为男士,平均年龄 65.6 岁),并随访至 2018 年底。结果表明,校正高血压病程、合并症、降压降脂药物的使用、代谢生物标志物和精神状态等因素后,在中位随访 7.3 年期间,与既不吃降压药、生活方式不太健康(评分 0-4 分)的高血压患者相比,规律服用降压药、遵循健康生活方式(评分 8-10 分)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 68%67%70%


2025 年,胡盛寿院士和李希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基于全国性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数据,采用 ABM 模型,对 2030 年中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预测,并模拟干预效果。研究表明,对综合危险因素干预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也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进一步凸显了综合干预措施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的重要地位。


从国际权威研究到国内大型队列分析,再到广泛开展的防控项目,多维度的证据链正逐步清晰:综合干预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防控意义重大,是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


临床启示: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防控」


pki_10516147.jpg


当前数据却不容乐观:仅有 7% 的高血压患者能实现 7 项以上风险因素的全面管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仍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模式中徘徊。杜兰大学Lu Qi教授强调:「治疗高血压,不能仅盯着血压计上的数字。」从戒烟限酒到科学运动,从控制血糖到定期监测肾功能,多维度的健康管理正重塑高血压治疗的全新范式。


这场健康革命已然开启。当越来越多患者意识到,控制血压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或许我们终将见证,高血压不再是「隐形杀手」,而是可被精准防控的健康课题。


参考文献

1. Jian Zhou, Minghao Kou, Rui Tang, Xuan Wang, Hao Ma, Xiang Li, Yoriko Heianza, Lu Qi. Degree of joint risk factor control and premature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rticipants. 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 2025; 8 (2) DOI: 10.1093/pcmedi/pbaf006

2.Belardo D, Michos ED, Blankstein R, et al. Practical,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Nutritional Modifications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American Society For Preventive Cardiology Clinical Practice Statement. Am J Prev Cardiol. 2022;10:100323. Published 2022 Mar 2. doi:10.1016/j.ajpc.2022.100323

3.  Lu Q, Zhang Y, Geng T,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style Factors and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With Risk of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JAMA Netw Open. 2022;5(2):e214611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46118

4. Wang R, Wang Y, Lu J, et al. Forecas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burden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30: a simulation study based on a nationwide cohort. Heart. 2025;111(5):205-211. Published 2025 Feb 12. doi:10.1136/heartjnl-2024-3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