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2 月 22 日是 “世界脑炎日”,今年的主题是 “Don't Delay. Give Today(勿贻误,即就诊)” ,这一主题着重强调了脑炎早期识别,切莫延误,立刻就诊的重要性。脑炎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危害不容小觑。
根据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 / 华山感染援引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近 50 万人(包括儿童和成人)罹患脑炎,相当于约每一分钟就会有一个人得脑炎。
同时,脑炎病人的死亡率高达 5% 至 10% ,而早期识别对于患者后期的恢复至关重要。据介绍,超过九成脑炎患者如尽早治疗,可以有较好的预后。
一、脑炎的定义与分类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临床上以高热、头痛、呕吐、昏迷、惊厥等症状为其特征,大多伴有脑脊液成分的改变。
二、发病原因
1.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虫媒病毒等。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蚊虫叮咬等途径进入人体,随后突破血脑屏障,侵入脑实质引发炎症。细菌感染相对少见,但像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性脑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在特定地区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也可能发生,如隐球菌性脑炎、脑囊虫病等。
2.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大脑中的某些蛋白质为外来抗原,从而发动攻击,导致脑部炎症。这类脑炎常与肿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如抗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多见于年轻女性和儿童,部分患者还伴有卵巢畸胎瘤。
根据《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及脑电图等检查结果。在诊断流程中,强调早期识别特异性临床表现,如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等,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三、症状表现
脑炎的症状多样,且因病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早期症状可能不具有特异性,类似于感冒,如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行为异常、情绪波动等;癫痫发作,可为局灶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还可能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如偏瘫、共济失调等 。
有些患者还会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
四、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评估: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的感染史、旅行史、疫苗接种史等,结合上述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其细胞数、蛋白质、糖和氯化物含量,以及病原体相关的标志物,如病毒核酸、抗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血液检查也必不可少,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和免疫状态。
3.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脑实质的病变部位、范围和形态,有助于区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脑炎,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脑电图(EEG)可检测大脑的电活动,对于发现癫痫样放电、评估脑功能状态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自身免疫性脑炎中,EEG 常出现特征性改变。
在诊断感染性脑炎时,应优先考虑常见病原体,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病原体筛查。对于病因不明的脑炎患者,建议进行二代测序等先进检测技术,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五、治疗手段
1. 病因治疗:对于感染性脑炎,根据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如病毒性脑炎,常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性脑炎则需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真菌性脑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对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的症状治疗、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对合并肿瘤者进行切除肿瘤等抗肿瘤治疗。目的是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减轻对大脑的损伤。
2.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处理,如使用退烧药控制体温,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身体恢复。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感染性脑炎的有效措施,如乙脑疫苗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疫苗能降低因流感病毒感染引发脑炎的风险 。
2.个人卫生与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在蚊虫活跃季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止蚊虫叮咬,减少虫媒病毒感染的机会 。
3.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遵循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世界脑炎日提醒我们,脑炎虽然相对少见,但危害极大。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医务工作者,都应提高对脑炎的认识,做到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共同守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