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现状:宁光院士团队研究解读

发布时间 2024-12-24    阅读 49692

一、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


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令人揪心的急剧上升态势。据宁光院士团队在《柳叶刀 - 公共卫生》发表的大型综述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 1.18 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 22%。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面临的健康挑战,也使糖尿病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从纵向数据来看,自 1980 年起,糖尿病患病率从不足 1%一路飙升至如今的超 11%,短短几十年间的迅猛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居民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巨大变迁,人们的饮食结构日益西化、运动量大幅减少、生活节奏加快且压力增大,这些都为糖尿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二、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一)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犹如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两大元凶,在 2 型糖尿病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中国成年人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表现得尤为强烈,它使得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大打折扣,胰岛素无法有效发挥降糖作用,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失控。与此同时,β细胞功能障碍也不容忽视,其影响着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当β细胞不能按需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时,血糖的调节便会陷入困境。

 

(二)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无疑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高体重指数(BMI)更是主要的个体归因因素。过多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分泌一系列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这些物质如同捣乱分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加剧胰岛素抵抗,从而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三)其他因素


种族差异在糖尿病的发生中也扮演着一定角色。研究发现,东亚人群的β细胞功能相较于白人相对较低,不过在对胰岛素抵抗的β细胞反应方面,两者却较为相似。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遗传、饮食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性别和年龄差异也较为显著。在性别上,2000 年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且糖尿病在高 BMI 时更常见于男性,而女性患病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高于男性。年龄方面,人口老龄化是推动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但近年来,年轻患者数量逐渐增多,40 岁前确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与现代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

 

生活方式因素对糖尿病影响巨大。饮食习惯上,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改变,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血糖指数和负荷的食物摄入增加,外卖食品的频繁食用等都不利于血糖控制。身体活动不足也是普遍现象,长期久坐不动,运动量匮乏,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肥胖风险增加,进而引发糖尿病。睡眠问题同样不可小觑,睡眠不足和障碍会干扰人体生物钟调节和激素分泌平衡,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影响血糖调节。吸烟使糖尿病风险增加约 45%,重度间歇性饮酒也与中国男性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高收入人群虽有较好医疗保健条件,但因工作压力大、应酬多等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患病率较高。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等心理因素会影响血糖调节,还可能引发不健康生活行为,间接增加糖尿病风险。

 

环境因素方面,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等都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而住宅绿化则被发现可降低风险。

 

三、应对糖尿病流行的策略


(一)健康中国行动

在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 年)》将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提升到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如倡导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并且加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糖尿病筛查、诊断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力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二)多维度综合预防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倡导民众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遵循三减三健原则,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同时,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运动,鼓励人们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维持健康体重。

 

疾病筛查也是关键环节。针对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应加强定期的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的筛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医疗系统的改善不可或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糖尿病诊疗水平,建立健全糖尿病患者的分级诊疗体系,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此外,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糖尿病管理带来新机遇。例如,利用移动医疗技术,开发糖尿病管理 APP,患者可通过手机记录血糖数据、饮食运动情况等,医生则可远程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的糖尿病管理。

 

 四、糖尿病管理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我国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已经做出诸多努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健康生活方式在人群中极为普遍,改变这种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引导。年轻患者的增多更是敲响了警钟,提示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从源头上遏制糖尿病的发生。同时,糖尿病管理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难以获得优质的诊疗服务。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的预防策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深入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多新的危险因素和生物标志物,以便更精准地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持续优化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逐步降低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减轻糖尿病对国民健康的威胁,让更多人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