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与防治成效分析

发布时间 2024-12-17    阅读 87295

摘要:根据《柳叶刀·艾滋病病毒》等权威期刊数据,2010至2021年间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新增感染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这一成果反映了全球范围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普及、早期检测的广泛推广以及跨地区防控措施的实施。然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挑战依旧严峻,尤其是在中欧、东欧及中亚地区感染率持续上升。本文将综合全球趋势,剖析中国艾滋病防治特点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探讨新型疗法与技术突破的前景及防治策略。


一、全球艾滋病疫情变化趋势[1]

 

1. 全球新增感染率持续下降:


2010年全球HIV新增感染病例为211万例,至2021年降至165万例,降幅达22%。这一趋势的实现得益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大规模预防项目和治疗覆盖率的提升。


(1) 撒哈拉以南非洲:


· 发病率下降35%,死亡率下降43.2%。

· 1995至2021年,该地区民众终身感染HIV的风险由21.8% 降至8.7%,降幅达60%。


(2) 南亚地区:


· 发病率下降35.4%,死亡率下降61.6%,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 HIV相关死亡率显著降低:


· 2010年全球HIV相关死亡人数为119万例/年,到2021年下降至71.8万例/年,降幅接近40%。


·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的广泛普及是死亡率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

 

3. 区域性挑战依然存在:


· 与全球整体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中欧、东欧和中亚地区感染率急剧上升,至2021年感染率达到2.8%。


· 这反映出这些地区在防控意识、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值得全球高度关注。

 

二、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2]

 

1. 发病与死亡趋势


(1)发病情况:2021年,中国艾滋病新增发病数为60154例,较2020年减少2013例(↓3.2%)。但月度分布不均,2021年12月发病数达到7490例,为两年内最高水平。


(2)死亡情况:2021年死亡人数为19623人,较上年增长4.3%,占法定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88.4%。


2. 传播特点与高风险人群


(1)性传播主导:95%的新增病例通过性传播感染,其中异性传播占70%,男性同性传播比例为8%。


(2)高风险人群增加:

· 青年学生:大学生新确诊感染率每年增长约30%-50%。

· 老年男性:2012至2018年间,60岁以上男性报告病例数从8391例增至24465例。


3. 区域与防控差异


中国艾滋病防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1)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充沛,防控措施落实较好。


(2)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认知不足,防控难度较大。


三、新型疗法与技术突破

 

1. 三联bNAbs组合疗法[3]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发现的三联bNAbs组合疗法(PGT121、PGDM1400、VRC07-523LS)展示了长期病毒抑制的潜力。


(1)研究结果:

· 83%受试者停药后至少维持病毒抑制28周;42%受试者维持38-44周。

· 治疗机制:三种抗体协同中和HIV-1,抑制病毒复制,延长病毒抑制期。 


(2)应用前景:长效版bNAbs组合疗法有望替代终生ART治疗,同时实现预防与治疗双重效果。


2. 基因编辑与纳米药物疗法[[4]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与长效缓释抗逆转录药物的联合疗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突破:


· 研究成果:在约60%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完全清除HIV-1病毒。

· 挑战:在人体复杂环境下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3. 肠道微生物组与HIV易感性关联[5]


匹兹堡大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失衡与HIV易感性密切相关:


· 感染HIV前,肠道内促炎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免疫反应紊乱,增加感染风险。

· 潜在防治途径:通过饮食调整、益生菌补充等方法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有望降低HIV感染率。


四、面临的挑战与防治策略


1. 防治难点


· 高风险群体隐匿性传播:部分群体因社会歧视与认知不足,导致未接受规范检测与治疗。

· 资源分布不均: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影响防控成效。

· 病毒变异性强:疫苗与新疗法研发难度较大,无法彻底清除病毒库。


2. 应对策略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 针对高危群体开展定向宣传,推广安全性行为与安全注射等预防措施。


2.提高ART治疗可及性:

·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医保政策,降低药物成本。

· 扩大检测覆盖面,推动多样化HIV检测方式普及。


3.推动科研与技术应用:

· 加速三联bNAbs、基因编辑疗法等前沿成果的临床试验与应用。

· 促进肠道微生物组调节方法研究,探索新的预防途径。


4.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 在欠发达地区增设检测点与治疗中心。

· 培训专业医护人员,提升基层防控能力。


结语


2010-2021年全球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区域差异与高风险人群问题仍需重点关注。中国艾滋病防控表现出独特的区域性特点与挑战,需结合国际经验与技术突破,持续推进教育宣传、ART治疗普及及新疗法应用。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球与中国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将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实现“零艾滋”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献:

1. Carter, Austin et al.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HIV/AIDS, 1990–2021, and forecasts to 2050, for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The Lancet HIV, Volume 11, Issue 12, e807 - e822


2. 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疾病预防控制局。

 

3. Julg B, Stephenson KE, Wagh K, Tan SC, Zash R, Walsh S, Ansel J, Kanjilal D, Nkolola J, Walker-Sperling VEK, Ophel J, Yanosick K, Borducchi EN, Maxfield L, Abbink P, Peter L, Yates NL, Wesley MS, Hassell T, Gelderblom HC, deCamp A, Mayer BT, Sato A, Gerber MW, Giorgi EE, Gama L, Koup RA, Mascola JR, Monczor A, Lupo S, Rolle CP, Arduino R, DeJesus E, Tomaras GD, Seaman MS, Korber B, Barouch DH. Safety and antiviral activity of triple combination broadly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against HIV-1: a phase 1 clinical trial. Nat Med. 2022 Jun;28(6):1288-1296. doi: 10.1038/s41591-022-01815-1. Epub 2022 May 12. PMID: 35551291; PMCID: PMC9205771.

 

4. Dash PK, Chen C, Kaminski R, et al. CRISPR editing of CCR5 and HIV-1 facilitates viral elimination in antiretroviral drug-suppressed virus-infected humanized mic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3;120(19):e2217887120. doi:10.1073/pnas.2217887120

 

5. Chen, Y., Lin, H., Cole, M. et al. Signature changes in gut microbiom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HIV-1 infection in MSM. Microbiome 9, 237 (2021).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1-01168-w

 

6. 【艾滋病性病防控】系列真实案例,一纸HIV确诊报告,像是终于落地的靴子. 北京市疾控中心